養豬場廢水因富含高濃度有機物、氮磷及病原體,COD嚴重超標且色度深,直接排放將引發水體富營養化與生態破壞。工業上常采用三類核心藥劑協同處理:高分子脫色劑、生物處理劑和無機絮凝劑,形成高效低成本的凈化體系。
一、核心藥劑及其作用機制
1. 高分子脫色劑
以季胺型陽離子聚合物為主,通過電中和與吸附架橋作用,瞬間結合致色物質(如糞尿色素、飼料殘留)形成絮體。其脫色率超95%,同步降低60%以上COD及懸浮物(SS),適用pH范圍廣(5–9)。典型產品如脫色劑,投加量僅需0.2‰–0.5‰,噸水成本不足1元。
2. 生物處理劑
由復合微生物菌群(芽孢桿菌、乳酸菌、硝化細菌等)構成,通過代謝作用降解有機物,轉化氨氮、總磷為無害物質,兼具除臭與抑制寄生蟲功能。耐低溫(>5℃生效),處理中無需曝氣設備。以廣西助農公司產品為例,1公斤菌劑可處理100立方廢水,成本低至0.5元/噸。
3. 無機絮凝劑
聚合氯化鋁(PAC)、聚合硫酸鐵(SPFS)等通過電中和作用使膠體脫穩,對總磷(TP)和重金屬(Cu、Zn等)去除率高達94%–99%。但需與有機絮凝劑復配(如CPAM)提升沉降效率,否則對氨氮與COD去除率不足50%。
二、工業應用流程與協同效應
實際處理需結合工藝鏈優化:
1. 預處理:篩除大顆粒雜質,調節pH至中性;
2. 藥劑投加:先投加PAC/SPFS(4 g/L)中和電荷,再注入稀釋脫色劑(50–200 mg/L),最后用PAM加速絮凝;
3. 生物強化:對沉淀后出水潑灑激活的生物處理劑(1包/100立方),持續降解殘留污染物,20–45天可達農灌標準;
4. 深度吸附:采用酸改性生物炭(HBC)進一步吸附重金屬,投加量4 g/L時對Cr、Ni去除率超99%。
三、技術優勢與發展趨勢
三類藥劑各具優勢:高分子脫色劑見效快,生物處理劑成本低且生態友好,無機絮凝劑除磷高效。案例表明,協同使用后污水由濁黑轉清,污泥量減少30%,且處理成本降低50%以上。未來方向聚焦于低溫菌種優化、光催化脫色技術及模塊化工藝集成,推動養豬污水“零排放”與資源化回用。
技術啟示:江西某萬頭豬場采用“PAC+脫色劑→生物處理劑”三級工藝,35天后COD降至100 mg/L以下,廢水直接用于灌溉與養魚,年節省環保費用超百萬元。
工業養豬污水處理已步入高效集約化階段,藥劑聯用技術不僅破解了環保瓶頸,更以“變廢為寶”的模式助力養殖業綠色升級。